深入访谈,求真探路——纪录与江苏安孚事务所律师的一次访谈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现代生活已经变得高度数字化。从一个网页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APP到另一个APP,我们无法做到“雁过无痕”,一旦留下的信息被他人非法利用,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尤其针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为深入研究APP隐私风险与未成年人信息保护问题,南师大法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三个院的队员组成暑期实践小组,通过走访、问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2022年7月24日,团队成员申雨辰在线上访谈了张律师,就围绕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开展访谈。
本次访谈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企业合规篇和法律纠纷篇,并对法律纠纷篇做重点阐述。
在访问过程中,张律师就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模式与力度做了如下分析。相对于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模式应当更全,力度应当更强。一方面,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而且随着“触网”年龄越来越低,其个人信息很容易被过度采集。另一方面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侵害,往往呈现损害范围广泛、损害人数众多,损害方式隐蔽等特点。未成年人和监护人往往难以发现,因而维权受阻。
在涉及未成年人保护面临的困境方面,张律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个人看来,面临的困境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立法规定不够完善。现在推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或是《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个人信息规范》等虽然对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都有或多或少的规定,但是上述法律规范仍然相对零散且大多数为原则性、框架性规定,没有具体的条款。二是对于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上,往往更加模糊,对于何种行为是侵害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界定不清晰。
当谈及企业合规问题时,他主要指出两种企业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段。一种是利用晦涩冗长的隐私条款使用户并不仔细阅读或放弃阅读,而直接点击“我同意”“我接受”等链接,完成双方的“合意”。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APP上的默认勾选。实际上,这种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党的行为是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同时,他又对企业在未成年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上,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如企业在开发APP的时候可以采取隐私友好的方式识别未成年人用户。像喜马拉雅等APP上就有青少年模式的选项。或者采用一种亲子/家庭的账号模式,由监护人创设账号。企业在采集信息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收集,尤其是一些敏感信息。
最后,在讨论社会热点——学习通APP泄露学生个人信息事件时,张律师表示,市面上的有些APP在下载完成之后,会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默认储存用户的个人信息。很显然这种做法是违法的。但是,在APP的开发者没有给出整改完善的方法或措施时,只能由用户提高警惕。所以他建议用户应当仔细阅读授权书,如果发现要求提供个人敏感信息,比如医疗健康码、金融账号、行踪轨迹等,可以直接拒绝或是留存相应的证据。
通过此次律师访谈,我们了解到了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困境和企业侵害个人信息的途径,并根据律师的建议对解决上述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启发。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可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一直在路上!(申雨辰)
本文来源:
中国公益在线生活 责任编辑:公益_CD028